马面裙——清朝也有自己的流行时尚!
马面裙
这一中国古代传统裙式的典型代表
在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
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好在它并没有被时间的尘埃掩埋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宣扬
这种曾在清朝风靡流行的时尚裙装
又重新吸引了现代大众的目光……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其命名来自我国古代城墙中的防御系统,四四方方的塔楼式建筑结构在宋代城邑防御专著《守城录》中被称为马面。
马面裙的特征是平面裁剪两片式,前、后、里、外各有一个裙门,一共四个,两两交叠,从而形成一块方面,其形状极似马面墙。清代方志学家黄钊在其编修的《石窟一征》中记载:妇人所着裙,围桶而多褶,如古时裳制,谓之马面裙。
马面裙结构图
马面裙的起源与发展
Horse face skirt
马面裙经历了600余年的更迭演化,而马面一词最早出于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中:其制后襟不断,而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
▲《获鹿图》局部。图中描绘了开衩袍在马背上的使用情景。
马面裙的雏形源自宋代的旋裙。在宋代,旋裙是一种功能性服装,它设计出来是为了方便社会底层女性骑驴,但是后来也在上层社会中传播。宋代旋裙和马面裙的基本形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裙片重叠部分更宽。
在明代定型的马面裙,裙式简单,色彩鲜艳,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在清代,满人入关以后,开始实行男从女不从的服装法令,马面裙由男女都可以穿的衣物变为只能由女性穿的服装。随着满汉服饰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得满汉女装逐步融合,马面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马面裙衍生出了新的形制类型,如凤尾裙、阑干裙、百褶裙、月华裙。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图中的后妃宫女都穿着典型的马面裙,说明马面裙的形式在当时已经成熟。
清代马面裙的特征
Horse face skirt
与明代相比,清代马面裙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清代马面裙注重包边和镶边工艺,并在裙摆处增加了阑干边或者多重镶边,主要是为了起到加固的作用。此外,马面裙的前后都绣有相同的纹样。
清代棕色缎地牡丹蝴蝶纹马面裙子
二是在马面裙的两侧,清代出现了更多复杂的变化,褶的数量也更密。在形制上又衍生出月华裙、鱼鳞裙、百褶裙、阑干裙、凤尾裙等。裙门两侧打褶裥,裙褶制作的方式延续了明代的特点,同时越来越趋向于向平面化、繁杂化。
清代刺绣鱼鳞百褶粤绣裙
三是在材质方面,元朝和明朝的马面裙在面料上多使用织锦,而清代马面裙则是用纯色的缎面缝制。在颜色方面,主要有黑色、蓝色、红色、月白等不同颜色。纯色马面裙大多都会绣上图案,在裙门和裙摆上采用织、绣、绘、缬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吉祥纹样,将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的精湛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花开富贵、瓜瓞绵绵、蝴蝶戏牡丹、金玉满堂、平安富贵、蝶恋花等等。
清代黄底粤绣马面裙
四是满族人信仰萨满教,因此清代中期的马面裙融合了许多萨满教法衣的元素。凤尾裙、月华裙、百褶裙等马面裙中开始出现尾端带有铃铛的剑形丝带装饰。清代不同形制的马面裙,有些是按照结构特征来命名的,例如百褶裙、鱼鳞裙、阑干裙,有些则是依照其颜色特征来命名,例如月华裙。
清代大红纱缠枝莲纹阑干裙
清代马面裙的形制
Horse face skirt
1
百褶裙
百褶裙,又称百叠裙、百裥裙,通长用数幅布料制作,周身捏褶逾百,每道褶裥宽窄相同,制作时固定于裙腰。清代马面裙的褶裥更细更密,故称之为百褶裙,其褶裥对称的分布在裙胁两侧,单侧以对褶向裙胁的中心线对称倒伏。褶裥大小因地区差异而不同,其密集程度不一,并且排列整齐有序,最多的甚至可以达到数百个。
晚清汉族女式百褶裙
2
鱼鳞裙
鱼鳞百褶裙通常在褶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固定褶裥造型,走起路来裙胁百褶呈鱼儿鳞片的形状,故称鱼鳞百褶裙。此种形制明清时期汉族女裙尤为流行。
粉色提花绸饰粤绣挖云镶边鱼鳞褶马面裙
3
阑干裙
阑干裙是马面裙形制中的一类,其特点是裙身两肋的位置由许多梯形裁片缝合而成,缝合处镶有深色缎边,阑干裙又分为打褶阑干裙与无褶阑干裙。
湖蓝缎盘银打籽墨绣阑干裙
马面裙作为物质文化遗产跨越了千年,其诞生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历经时代的更迭仍然留存至今,可谓之经典。
[参考资料]
《清代马面裙的形制结构与装饰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