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面裙的科普
裙这一服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流变,大致可以概括为:汉唐时期流行围系之裙、宋代出现门襟之裙,明代形成结构相对固定的马面裙。中国古代裙子在清末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形成或发展了拼缝、围系、叠褶、门襟、包边等工艺特色,出现了百褶裙、鱼鳞裙、阑干裙、月华裙、凤尾裙等名目的清代马面裙。在一篇名为《史更几兴废,物华常流传——马面裙的始末、解构与重组》的文章中,作者祁姿妤总结,清代马面裙的五种基本特征:一是拼缝;二是由前向后围系;三是叠褶;四是有门襟;五是镶有阑干边。这五种设计元素不是一下子出现的,它们在古代首次出现之时,其所属政权的统治者民族身份均不相同,并且这些元素的使用者的性别身份也有所差异,作者列了下表进行介绍:
图来自《史更几兴废,物华常流传——马面裙的始末、解构与重组》由此,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才成为后世的面貌。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孟晖认为,马面裙最初的基本裙式出现在宋代,成熟的马面裙是在明代形成,是明代女服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另外,在清代,汉装女服一直都穿马面裙,延续到民国初年,是非常富有历史的一种服饰。
马面裙的形制虽然都以马面裙为名,但是如上所述的五个因素的各种消长变化,也会让马面裙呈现不同的样貌。采访中,《历史的衣橱》作者、服饰史研究者顾凡颖向澎湃新闻介绍:在明代,马面裙男女均可以穿着,至清人入关以后实行男从女不从的服装法令,马面裙就作为汉族女性的服饰保留下来,进而在裙边增加了襕干边或多重镶边,既起到加固作用,也添加了装饰元素,由男女通用的裙子变成了只有女人才穿的裙子。另外明清的马面裙在制作手法上也有区别。明代马面裙主要是褶裥马面裙,是将矩形面料折叠成褶裥,褶大且是活褶;而清代常见的襕干马面裙,则是直接用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缝制成裙,巧妙地形成了上大下小的结构,取消了褶裥,面料与面料之间的拼缝用条状襕干装饰形成立体效果。
马面裙分类示意图在《晚清民初马面裙的制作工艺研究——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马面裙为例》论文中,作者丁奕涵基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马面裙的实物,对马面裙的款式、工艺以及发展演变历程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在文章中提出:马面裙前后有平整的矩形裙门,使穿着者站立时端庄挺拔,落座时不易压皱裙子;裙两侧有细密褶裥或以裁片拼合,均分了人体正面向侧面转折的角度,使马面裙由正面到侧面过渡自然,从各个角度欣赏都能达到立体完整的效果。
比如在传播最广的、最有理有据的七十二烟尘博主的视频中,她很专业地从四个角度进行对比,分别是:都采用了两片共腰式,就是两片裙片缝在同一个腰头上;裙片不缝合,穿起来会走光;有四个裙门;合抱褶,在两边胯部设计了对开的褶子。
15年前在上海出现的中国装束复原小组,一群年轻人们聚在一起,考察史料典籍和文物书画,买来缝纫机和面料,自己动手缝制古人的衣服。在淘宝上,在2019年,汉服市场规模就已突破20亿元,根据一些淘宝博主介绍,现在经营汉服的商家一度出现古墓派——即醉心于由出土文物或者古画中研究服装的形制,为大家科普极为准确的汉服知识和复原汉服的人。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中唐时期敦煌供养人装束复原作品高校队伍中,在一次关于汉服的会议中,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艳介绍,在2014年,北京服装学院创建一个新的专业,叫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专业方向,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在服装高校里面专注于服装设计的专业,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个角度进行培养的一个专业方向:我们相比较以往的女装、男装、运动装服装品类的划分,在这个专业的培养上,引入了非常多的,无论从国学素养的培养,还是从传统技艺的掌握,其实都是引入了很多外部的资源,加大了对这个专业方向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楚艳介绍,从2012年开始,北京服装学院就跟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各大文博机构,合作了大量古代服饰的复原,主要集中在汉唐服饰,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对于材料、色彩、图案的美学研究和原材料的复原、工艺的复原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究,在2018年《国家宝藏》的第二季新疆博物馆那一集中,就出现了楚艳团队复原的一系列唐代的服饰,包括复原的三尊人俑初唐的服饰,以及和敦煌研究院合作的包含了汉族、西夏等民族服饰。楚艳也认为,对中国服饰最好的传承与创新,就是要做到知来处,明去处。
楚艳团队复原的唐代服装以前人们往往只在蒙学、婚典这样隆重而稀少的场合才有可能选择穿着汉服,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去了解历代服饰的形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汉服,这就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的亲近,是一种古物新生的生命力。
公 众 号:IBIE国际形象礼仪测评标准中心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