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 马面裙真的火了!那就一起详细了解一下马面裙的历史源流

马面裙真的火了!那就一起详细了解一下马面裙的历史源流

admin2024-11-14最新消息9

图文来自:汉服世代,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马面裙真的火了!那就一起详细了解一下马面裙的历史源流

近日,杨幂一身马面裙穿搭亮相众人,迅速在网上掀起了一波马面裙穿搭热潮,马面裙真的火了!那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马面裙的历史源流吧!

马面裙的历史演变:

基于现有资料,汉服体系中的主流裙装样式,本源来自先秦时期多幅拼接的一片式围合裙,雏形源自宋代旋裙即两片式围合裙,诞生于宋末元初两片式褶裥围合裙,定型于明代。

满清时期,在汉服体系崩溃之后,以阑干裙、鱼鳞裙、月华裙等形式遗存残留,剪裁逐渐偏离和丧失汉服原有的形制结构特征。

民国时期,单一款式无法抵抗西式服饰文化的强势入侵,逐步改为套穿式后,该款式边缘化,以个别元素形式遗存残留。

马面裙源自围合式裙的演变,与辽金契丹等套穿式裙子无关。

根据雕塑和文献记载,多幅拼接的一片式围合裙,至少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符合文献记载的前三后四特征。

图片来自装束复原小组

而同样距今3000多年的非华夏服饰文化,其形态是腰衣。

距今2000多年前战国马山楚墓出土的单裙,其结构是多幅拼接的幅裙,一片式围合。

图片引自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裙与袴》

这条裙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实物裙子。距今2100年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单裙,与先秦时期相比,基本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裁片大小、缘边等细节变化。

图片引自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裙与袴》

距今约1800年魏晋花海毕家滩墓葬出土的绯碧裙,其结构是多幅拼接的幅裙,一片式围合,并且打褶。跟先秦和两汉的裙子相比,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就是拼接的色彩不同,也就是间色裙。

而与之对应的,差不多汉魏时期的胡服裙子,明显有着结构上的差异。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的黄色毛布裙,约汉晋时期。可以看出,当时的非华夏汉服体系的裙子,是套穿的,裙头部分运用抽褶方式。

一个是围合穿,一个是套穿,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出汉服体系中的裙子来源于胡服的结论。

我们再来看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间色裙,其结构是多幅拼接的幅裙,一片式围合。跟汉魏裙子相比,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绿绮紫绫红蜡缬絁间缝面红絁里夹裙、紫绫绿绞缬絁间缝黄絁红绞缬絁间缝双面裙

日本奈良正仓院南仓藏正仓院事务所.正仓院宝物:宫内厅藏版·南仓(二)[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4:19,100.

而唐朝时期的胡服,以套头为特色。比如《魏书》卷102记载:其俗: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贯头衫,两厢近下开之。《太平御览》载:其衣则缝布二幅,合两头,开中央,以头贯穿。  我们实在不能理解,明明一直传承有序的华夏汉服裙子,为什么非要说是来源于胡服?

根据目前资料,马面裙雏形源自宋代旋裙,即两片式围合裙。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原先的一片式围合,变成两片式围合。虽然说在宋以前,女性常常存在叠穿两条裙子的做法,但是都是两条裙子分别围合,这是穿搭方式。

真正突破传统的一片式围合裙子,创新出两片式(即裙腰相连裙摆分离式)围合裙子的,明确记载是宋代的旋裙。考古实物所见最早的案例是黄昇墓出土的两片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汉服通论》

旋裙见于宋代江修复《江邻几杂志》:妇女不服宽袴与襜,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孟晖在《开衩之裙》中描述宋代的旋裙:此类宋裙乃是由两片面积相等,彼此独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时,两扇裙片被部分地叠合在一起,再缝连到裙腰上。可知以下几点,第一,旋裙不是裤子也不是襜裙;第二,结构特征是前后开胯;第三,与骑驴,或者骑马有关,裤子之外再加一条裙子。前后开胯这个结构特征有可能受缺胯袍服的影响,但是旋裙不是胡服,因为如果是胡服,那么直接穿襜裙就好了,或者直接在襜裙上改改就好了。

总之,马面裙的雏形来自宋代的旋裙,而旋裙有可能吸取了缺胯袍衫中前后开衩的元素,注意,这里说的是元素。旋裙吸取了这种元素,也不是生搬硬套,直接在前后开衩,而是化为己用,创造性地发明了两片式围合款式。

旋裙以及后来的马面裙,从结构上,与辽金契丹等胡服是两条发展线索,马面裙来源是中国传统裙子样式,并不起源于胡服。

淘口令:

h:/48¥ CZ0001 ldkjW1z82zT¥

马面裙实物见于宋末元初墓葬,陪葬品不一定是新朝新款。

目前所见完全具备马面裙形制结构特征的实物,见于宋末元初的华容墓。因为该墓葬下葬时期是在元代,所以就有人得出结论,马面裙或者马面褶裙是元代发明的,甚至引申为辽金元胡服。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1、 汉服形制朝代论的说法,往往以改朝换代来论断一个款式的存在与否、归属时代,忽略了服饰事物本身的连续性。

2、宋末元初的墓地,埋葬不一定是新朝新款。墓主人不一定要陪葬旧衣服,但是旧款式与旧衣服是两个概念。

宋末元初华容墓中的裙子,具备了马面裙的全部结构特征,也包含了三个最关键的特征:围合式、马面褶、旋裙结构。

图片来源见水印

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华容墓位于华容县城关镇阴嘴山,1987年发掘,女尸身着15件袍服,并随葬纺织品80余件,另有漆粉盒、木梳、铜镜和纸币等。根据博物馆的介绍,女墓主的生活年代应在宋末元初,服饰基本沿承宋人风格,抹胸、直领衫、方片裙、开/合裆裤、翘头履成为女性的日常装束。

墓主人出生于南宋,根据墓葬中的陪葬品推算,下葬时至少在1287年。华容墓女主人死的时候约32岁,约出生于1255年。1276年长沙被攻陷时,她约21岁,她前半生都生活在南宋,她的所有其它陪葬品中,都沿袭了宋代风格,那么把她单单独独的一条裙子断定为元代的新款,是不是还是有待商榷?墓主人即便下葬时全部做新的衣服,也无法证明新衣服不是沿用的旧款啊。

如果要论证马面裙是元代诞生的,那么就需要拿出实锤来排除华容墓这条裙子的款式在南宋诞生的可能性。否则凭什么说,华容墓的其它陪葬品可以沿用南宋的风格和款式,就偏偏这条裙子没有沿用?

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06期

以上的材料说明的问题是,在墓主人的成年生活时期,甚至前半生生活时间都在南宋的前提条件下,不能由此断定具备马面裙一切结构特征的裙装款式,必然诞生于元代。如果要论证马面裙诞生于元代,那么就必须要对以上墓葬实物进行考证,排除掉马面裙诞生于南宋的可能性。从严谨角度来讲,只能说具备马面裙结构特征的裙装款式诞生于宋末元初,而不能直接断定为元朝创制。

汉服体系虽然在元代处于较为弱势地位,但是还有延续。元代马面褶裙继续发展,张士诚母曹氏墓(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06期)出土有类似结构的实物。

淘口令

h:/58¥ CZ3457 GBTkW11EitN¥

马面褶裙的褶与元的横褶无关联;马面一词出现于明朝

有人总是说马面裙的褶裥来源于胡服,可是裙子上的褶裥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一直以来都有,在周代文献中称之为辟积。比如唐代的白花缬绿绢裙(俑衣):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

比如南宋福建福州黄昇墓出土的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所以说马面褶裙的褶裥并不需要从胡服那里去引进。

蒙元时期典型代表为腰线袄,长这个样子:

图片引自网络,感谢网友南毅提供

最为突出的特征是腰部横向的褶裥线条,以及下方密密麻麻的小细褶。如果马面褶裙真的来源于腰线袄,那么要体现出标志性的横向褶裥来,或者要把这种一圈密密麻麻的风格学过去。

汉服体系是开放的,善于学习的,如果借鉴和吸收了他人的元素,也大大方方承认。问题是,不能说,反正大家腰部上都有褶子,所以你马面裙就是来源于辽金元……宋末一直到元末,具备全部结构特征的马面裙已经出现,已经成型。到了明代,这种结构特征的马面裙继续发展,不仅是类型更加精细、完整,面料和做工也更加精美、丰富。

淘口令:

h:/37¥ CZ3457 2w2rWXvQkXf¥

可以说,明代是马面裙定型时期。明代出现了马面褶这个词汇,见于刘若愚《酌中志》: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这个是指袍服的腰部处理,是一种细节的形容,还没有上升到裙子款式的命名。至少在明末,明确地用马面一词来描述裙子(裳)的光面部分。

图片引自《朱氏舜水谈绮》

马面一词在古代除了笔记小说里的牛头马面外,更多是指城墙凸出部分,《梦溪笔谈》记载: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总的来说,马面是对特定外形的一种形容词,因为马面裙在外观上有相似之处,于是借用过来。明代出土以及传世的马面裙相对较多,列举如下:

明 丝长84厘米 腰长122厘米

1980年明嘉靖徐蕃夫妇墓出土。腰用双层白棉布做成,两端缝布带系结,带长50厘米。裙身左右各打6道褶,正中开衩,用朵梅纹花缎制成。

除了女装外,男装也采用马面裙这种结构,细节不同,但是整体较为接近,比如明代的旋子、孔府所藏朝服的下裳等。

刘若愚《酌中志》:世人所穿旋子,如女裙之制者,神庙亦间尚之,曰‘衬褶袍’。《金瓶梅》第十二回:见他身底下穿着玉色绢旋儿。旋子较短,其形制如下:

图片引自《我在明朝穿什么》

孔府旧藏朝服中的赤罗裳:

图片来源于《衣冠大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淘口令:

h:/68¥ CZ3457 QVfVW1gUIhX¥

马面裙的褶裥在清代被异化为梯形裁片,以裁代褶逐步取代以裁出形的样式,逐渐边缘化。

由于清代汉服体系已经消亡,作为单一元素的马面裙,发展轨迹也不可避免越走越窄,以致于无法抗衡近代西方服饰文化的入侵,陷入边缘化状态。

清代马面裙是汉服体系崩解之后的残留痕迹之一,它的异化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通过对比晚清的马面裙平面可以发现,清马面裙两侧的褶裥被直接剪裁掉,矩形裁片简化成了梯形裁片,侧重线条分割而不是像明马面裙那样在腰上打褶,由于没有了马面褶这一关键工艺,这种裙式与马面裙的关系不再,所以也就有了另外一个称谓阑干裙。

而戴安娜王妃曾穿着的刺绣马面裙应为民国早期采用镶边分割的款式,实际上没有明风马面裙的打褶设计。(部分引用洛梅笙观点)

图片引自微博博主洛梅笙

比如南宋福建福州黄昇墓出土的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图片引自祁姿妤《史更几兴废,物华常流传——马面裙的始末、解构与重组》

前面一再反复说,马面裙的三个最基本的结构特征:围合式、马面褶和旋裙结构。从汉裁的角度来看,阑干裙的剪裁方式已经开始脱离甚至违背原有的汉服体系。

比如褶裥的制作,华夏讲究以折代剪,讲究自然,不会刻意地剪掉褶裥多余部分,并不是西式省道的做法。而且最关键的是,马面褶裙自然要褶裥,是布幅打褶打出来的褶裥,而不是像阑干裙这样,裁好裙片后,拼接出来的梯形效果。

比如华夏衣冠--汉服体系讲究的是二次成型,梯形的廓形,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穿着穿出来的(甚至还要在穿着时靠加马尾来制造蓬蓬的效果)。并不是在制作时就做成了一个固定的造型。更不用说在装饰风格上,同等用力的竖向和横向线条纵横交错,将整体分割成零碎的区域,这与传统的华夏装饰风格(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相悖。鱼鳞裙也是同样道理。

明代马面裙只在裙身与裙腰相接处将褶份缝合,裙身其余部分褶裥熨烫定型即可。清代的鱼鳞裙除了与裙腰处将褶份缝合外,每个褶子与相邻褶子还要缝合,使褶子与褶子之间呈菱形网格状,形成类似鱼鳞的造型。

明和清马面裙的区别,不在于褶裥的深浅,而在于:明代是以裁出形,褶裥就是真的捏出褶子,马面裙是裁法的自然反映;到清代,这发展路子就很接近汉元素,裁法为形服务,模拟外形为主,缺少剪裁原理的支撑,只能在装饰上下功夫。至于清代出现的凤尾裙,根据学者考证,来源于萨满。

图片引自网络,感谢网友南毅提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马面裙单一的款式失去体系的支撑,民国时期进一步衰落,江南作裙还有痕迹,以民俗的形式存在。

图片来源见水印

除此之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的裙装,可以看作是马面裙的残余影响。

图片引自黔西南州文化馆,感谢网友善果心花提供

淘口令:

https://m.tb.cn/h.5SUc9Jb?tk=SXEYW11F6ku CZ0001

总结

我们希望以上科普能够起到一个正本清源的效果,也希望建立和宣传我们汉服是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完整体系的观念。

汉服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源远流长且一脉相承,绝不是一个杂烩拼盘。

往期回顾:

穿汉服免费入园:2023年11.22汉服节期间多地景点开展穿汉服免费入园活动(二)

欢迎加入汉服资讯微信群,有意者可加微信号:han-qiuye,验证信息:汉服

为防屏蔽、失联,请点赞和在看哦

相关文章

一年卖了70亿,曹县汉服、马面裙销售火爆供不应求

1月18日,在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菏泽启动仪式现场,身着汉服、马面裙的志愿者们成为现场最靓丽的风景线。2023年,曹县汉服火出圈,带动就业人数达10多万人,销售额达到70亿元。随着春节临近,...

汉服款式那么多,为什么只有马面裙出圈?

图文来自:汉服世代,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汉服款式那么多,为什么只有马面裙出圈?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国潮、...

马面裙图案—传统与现代的时尚趋势

—马面裙图案 — 传统与现代的时尚趋势 马面裙图案作为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今时尚界引领着一股新潮流。其独特的设计和图案展示了古代汉族女性的优雅和气质,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

马面裙

马面裙,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词,让我们耳熟能详,却也不知道它的来由和故事。其实,马面裙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服饰,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和藏族中特别盛行。它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透露着...

“水母头”配马面裙有多绝?小学生引领时尚潮流,家长:这好看吗

现在的小学生和以前不同,因为网络比较发达,所以从小就可以接触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思维逻辑也是比较发散的。 如今小学生知道的网络用语比大人都还要多,对于网上一些时尚博主的穿搭更是了如指掌...

“最美马面裙”亮相体味藏在中华传统服饰中的东方美学

央广网上海5月17日消息(记者唐奇云)马面裙的历史究竟有多悠久?历经怎样的变化?又如何凝结着中国古人的制衣智慧与美学风尚?5月17日,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最美服饰丛书——五色华彩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