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推传承民族灵魂——古老而神秘的马面裙
马
面
裙
传承民族国粹 弘扬传统文化
起源发展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中国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 ,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外裙门有装饰,内裙门装饰较少或无装饰,马面裙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是明清时期女子着装最典型的款式。它的风格是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但它的马面结构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着。
马面一词,最早出现在《明宫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但马面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因为宋代的裙子已经具有马面裙的马面形制了 。旋裙是宋代女子为方便骑驴而设计的一种功能性的开胯之裙。孟晖在《开衩之裙》中道:此类宋裙乃是由两片面积相等,彼此独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时,两扇裙片被部分地叠合在一起,再缝连到裙腰上。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有马面裙蛛丝马迹,如山西晋祠彩陶中的一尊宋代侍女像上就有马面裙的影子。
文化特征
马面裙色彩较为鲜艳,以红色居多,蓝色也比较常见。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热衷的颜色,因为其代表着吉祥与喜庆。按照汉族的习俗,在女子婚嫁及节日等庆典中,一般都穿红色裙子。在清代,蓝色的马面裙也比较常见,作为当时的流行色,常与黑色和黄色搭配。
马面裙的纹样可以分为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和大面积的刺绣织物纹样图案,其中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占了大多数。这其中每一种纹样所传递出来的寓意也会不同。如动物类纹样,在传统的历史发展中,龙凤纹样一直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龙凤纹样大多出现在每一个皇帝及后宫的嫔妃们的服装中,龙和凤还象征着男女之间爱情的美好姻缘。还有在现实生活中鱼的寓意,鱼谐音余,就有了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植物花草类纹样,通过花它们身上各自不同的品质给予图案美好的寓意,作为国花的牡丹,代表富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代表玉洁冰清;菊花代表益寿延年;百合象征着神圣圣洁,纯洁与友谊,寓意百年好合,未来生活充满阳光 。
在穿着方式上,明代女子的基本着装规则还是传统的上袄下裙。继续延续着汉族传统着装形式。在这之中,将上半身的棉袄与下半身的马面裙或者间隔褶裙相搭配穿着便形成袄裙的穿着形式。
晚清时期汉族女子上衣着袄或衫,下裳着马面裙,裙内着裤。上衣下摆较长,可将马面裙上部遮住,裤脚长于裙摆,可露出裤脚刺绣花边。因而马面裙上部会出现留白。至民国初年,女子上衣下摆普遍较短,下裳为马面裙或更简洁的围系式、套穿式裙,裙内着丝袜。这一时期的马面裙装饰简单素雅,以黑色或其它深色为主,突出知识女性的形象。
历史价值
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的时期,这同样也体现在了作为历史上政治经济客观反映的服饰文化上 。清代是以满族为核心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君主集权制王朝。满族统治者为了满足统治需要,强迫汉人依照满族服饰剃发改装,形成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服饰变革,导致满汉民族矛盾尖锐。为了缓和矛盾,清政府又颁布了十从十不从的法令,其中男从女不从使马面裙作为汉族女性服饰得以传承。
清朝时是马面裙盛行的时代,马面裙的风格也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变成清代的华丽富贵。清代马面裙的装饰意味日益浓重。侧裙幅或为细密褶裥而成的百褶裙,或为镶饰纵向襕干缎边的襕干裙。裙面刺绣花样丰富,缎边装饰考究,无不凸显了中国传统女红技艺的精湛。世界各国领导人都热衷于穿着民族服装出席外交活动,向全世界展示本民族的文化。彭丽媛出访荷兰,上身穿着黑地牡丹花刺绣饰边对襟大褂,下身搭配淡青色两侧打褶的改良版马面裙,高贵典雅,演绎东方之美的同时更是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自信。在现代时装设计中,以马面裙结构元素为灵感的设计开始增多。一些设计师从马面裙的图案纹样中找寻灵感,将其变形重组后应用自己的设计中;或者在结构上巧妙地结合马面裙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