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科普】马面裙详解
某家仿孔府花鳥馬面要復刻,妹子們想好怎麼做了嗎?
昨天在群裡面,討論到某家仿孔府花鳥要復刻,妹子們問到馬面裙是一片式還是兩片式的,還發了個圖問我說,這樣前後開是對的嗎?問得我是淚流滿面……你們都入坑一年多了,不該問這種萌新問的問題啊!
所以今天我想從淺到深的跟妹子們介紹一下馬面裙。文章會分別談論:
1、定義
2、名稱由來
3、裙門寬窄問題
4、裙襬問題
5、褶子問題
一到四是入門題,第五點是比較複雜的問題,妹子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閱讀。
一、什麼是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裙子兩側打褶,中間有一段光面,稱為「馬面」。明代婦女穿著的裙裝,多以「兩片式、四裙門」的馬面裙為主。
這裡所謂兩片式,並非指商家做的套穿式的兩片式齊腰褶裙,而是兩片布重疊,裙頭相連成一片的裙子。要知道目前出土漢族裙子都是一片式的圍裙,套穿式的筒裙還沒有文物的支持。所以我們講兩片式的馬面裙,不要想到商家做的兩片式齊腰裙啦!
網路圖片,不知出處,侵刪。
(請無視我還沒折的棉被)
一般認為馬面的前身是宋代的兩片裙,之後發展為在腰側打合抱褶的裙式。
(馬面的前身,宋代兩片裙)
我們從明代出土的一些文物,也可以看到從兩大片布拼接,到腰側有打褶的發展痕跡。
這件除了數據成謎外,其實跟宋代的兩片裙沒什麼兩樣。
這件長得很像兩片裙的,其實腰側有打褶子,已有馬面裙的雛形。
二、馬面裙為什麼叫「馬面」?
馬面裙的稱法是到了清代才有的,明人其實沒有這個稱呼。馬面也跟一般人想像到的馬沒有關係。「馬面」其實是建築上的詞彙,以下引用:
敵台,又稱馬面,是在城牆或城池旁突出的塔樓式建築,在正面或兩面突出城牆外,其主要功能是加強防禦與攻擊牆底敵軍。
三、馬面裙裙門要多寬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一般商家或妹子會回答妳,裙門跟著腰圍走。我會回答妳,實際上這是個開心就好的問題。嚴謹一點的回答是,如果妳以考據黨自居,那你可能要看一下第五點,褶子與裙門的搭配還有時代問題。裙門、褶子、裙襴、衣長問題,其實是一體的。這個問題我們放後面單獨談,這裡先用肉眼就能判別裙門寬窄的幾張文物結束這個問題。馬面裙的裙門從16-38公分都有,不一定隨腰圍走。
窄裙門,朋友到絲博看是說,目測小於20公分。
腰長126,裙門38公分。可怕的數據。
四、馬面裙聽說有四米襬和六米襬,要做哪一種好?
清‧李漁《閒情偶寄》說道:「古云:『裙拖八幅湘江水。』幅既有八,則折紋之不少可知。予謂八幅之裙,宜於家常;人前美觀,尚須十幅。」裙子要美要仙當然要十幅,也就是六米襬。但是妹子們別高興啊,說這話的人是清朝人好嗎?
先來看一下明代的數據,明初的時候裙子大概是這樣。
這條裙子用六幅布拼成,左右各三幅。明代布幅,根據定陵出土的實物,布幅寬在66公分附近,通常我們都用60公分計算,全裙用布量大概是3.6米。
之後用的面料逐漸增加,像是弘治年間寧靖王夫人的裙子,有兩條都明白寫了,單片用三幅半織物拼成,總寬210公分左右,全裙用布量大概是4.2米。而定陵也有出土用三幅半拼成的裙子。
一般常見的裙子是用四幅拼成的,像是張盤龍這件就很明白的寫了,每片四幅,下擺圍480公分。下擺四百多公分是明代馬面常見的數據,所以一般會建議做四米襬的裙子。
(其實關於裙子布幅問題還有很多需要討論的,譬如朱舜水的說法,但是畢竟這是科普帖咩,所以就先不談了。)
五、關於馬面裙的褶子問題。
妹子買馬面裙最擔心炸褶問題,腰臀差20公分的我,我買過五家的馬面裙,就只有一家炸翻天,所以萬一炸褶了,回頭找裁縫去吧。這邊想講的是平行褶與喇叭褶(也有人稱梯形褶)的問題。
聰明的你應該有注意到,以上各種文物圖怎麼跟平時看到的商家平鋪不太一樣?好像很多的馬面裙鋪起來是這樣啊,平的!文物感覺有點弧度,那是怎麼回事?
其實呢,商家的馬面裙也有鋪起來像是這樣的。
馬面裙的褶子打法有兩種,一種是上下等寬的平行褶,一種是上窄下寬的喇叭褶。紫色那件裙子,就是平行褶的做法,而藍色這件,則是喇叭褶。吾友無劫緣(帖吧ID:絲雨晨光)認為:
◆寬裙門的馬面裙,應該搭配喇叭褶。
◆窄裙門的馬面裙,應該搭配平行褶。
裙門的寬窄如何認定,假設一邊的褶子區小於裙門寬,那就是寬裙門,應該搭配喇叭褶。如果一邊的褶子區大於裙門寬,那就是窄裙門,應該搭配平行褶。
這個說法,被另一位做衣服的朋友譏笑,說裁縫根本不會考慮這些。但是我爬完我的幾十張馬面裙文物,卻發現文物提供了蠻有利這個說法的支持。(像是泰州出土那幾件,報告上面看起來像是平行褶的馬面裙,我看了帖吧吧友的實拍,確實就是喇叭褶)
◆寬裙門+喇叭褶的文物,如:
◆窄裙門+平行褶的文物,如:
採用喇叭褶的原因是,裙門寬了以後 平行褶只能集中在兩側,無法蓬開,所以要用喇叭褶。如果是窄裙門,褶子區夠大,用平行褶自然可以處理了。吾友東島主人認為:褶子區域比較窄,那麼必然是要做成喇叭褶,而且燙死,否則下擺就沒法看。如果褶子區域比較寬,那麼怎麼做都可以,大褶子的話,就不必燙死,小褶子就是為了突出褶子,所以一般會燙死。
平行褶和喇叭褶上身到底有何不同呢?以下都是未著襯裙的單穿效果。
為了展示效果,搭配短襖的穿著。(做平行褶的這個商家他也會做喇叭褶)
當然,這只是大部分的現象,說不定有例外。像是定陵的裙子,按照襬幅和復原品的呈現看來,應該是喇叭褶的,但是我看文物線圖卻是窄裙門的馬面。而且這有個小小的問題就是,喇叭褶的裙子我去搭配長襖的時候,感覺是有一點卡的──裙子太膨,卡到衣服。
我們知道明代衣長的趨勢是從短逐漸變長,嘉靖年間大概還是80-90公分左右,到了萬曆年間已經是100公分上下,到了明末已經是120公分。因為衣長的變化,在萬曆年間出現寬底襴的雙襴裙。(請參考拙作:明代中晚期馬面裙裙襴與衣服的搭配問題)
我後來量了孔府那幾件裙子(紅蟒、綠蟒、藍緞、花鳥),發現不論裙頭長度,裙門都落在21-22附近。我又想起張守宗墓那幾件,也是窄裙門。所以我推論,衣長、裙欄、褶子是整體一起變化的。
隨著衣長變長,裙襴由寬膝襴往寬底欄發展,裙子也從蓬蓬裙轉變為修身貼合的百褶裙,因為長衣+蓬蓬裙是比較卡的,短衣服搭配蓬蓬裙比較有整體性。(也就是憲宗行樂圖到圖畫上的修長馬面裙的差異)
嘉靖時衣服變長,裙襴還沒被遮到,還沒下移。但是衣服開始會卡了,所以裙子開始跟著變化,所以裙門寬窄都有。如王洛家族墓,M1為嘉靖19年,此時有兩件寬裙門的馬面,六件窄裙門的馬面。到了M2推測為嘉靖晚期或萬曆年間,就全都是窄裙門的了。
當然這也是個腦補而已,無劫緣就覺得裙門寬窄是同時流行的。而我是覺得明代前期流行窄裙門,中期流行寬裙門,後期又流行回窄裙門。在窄裙門的基礎上開始往百褶裙發展,當褶子細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到了清代又流行回寬裙門。簡單的來說就是:
◆明初:對穿交的衫子+窄裙門+平行褶
◆明中後:60-90公分的襖子+寬裙門+喇叭褶(一般為寬膝襴)
◆萬曆後:100公分的襖子+窄裙門+平行褶(一般為寬底欄)
◆晚明(崇禎):120公分的襖子+百褶馬面裙(一般為素裙)
以上討論指是民間狀況而已,因為我們知道,像是益宣王墓和定陵,都流行豎領對襟或是方領對襟的短衣,裙子還是蓬蓬裙的狀態。而且應該是有例外的情況,就像是我們流行細直筒的牛仔褲時,不能說就沒有喇叭褲的存在對吧?畢竟這都是版型問題不是形制問題。
白色那件馬面裙,商家其實會做梯形褶或是窄裙門,但是商家表示,布料太軟,喇叭褶的效果沒有平行褶好。又說裙門寬度跟樣紋也有關係,所以打褶方式和裙門寬度,要考量的層面其實不少。
而且我必須要說的是,像是我們討論到裙襴、褶子與衣長的搭配問題,說不定是個偽命題。出土的時候第一層衣物應該是圓領袍,容像穿的也是帶補子的圓領袍居多。但是我們一般穿不到圓領袍,也搞不到鳳冠霞帔,所以只能就第二層衣物去討論搭配。但是討論到裙子,我們又割捨不下第一層金燦燦的織金馬面,只去穿第三四層的花裙或是素裙。畢竟我們已經不在那個時代,也不講究那個時代的品秩。也慶幸晚明的服妖風氣,讓我們現代的穿搭更加理直氣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