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面裙能火遍全网?社会认同理论告诉你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共鸣。
最近,鲁豫在新国风上的穿着在网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它就是马面裙。马面裙是一种中国古代女子穿着的裙式,它有着四个裙门、侧面打褶、白色裙腰等特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和寓意。
马面裙的名称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因为中间裙门像一张长长的马脸,另一说是因为中间裙门像古代城墙的马面。马面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它是由旋裙演变而来的。旋裙是宋代女子为方便骑驴而设计的一种开胯之裙。马面裙在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女子的主要裙式,它的风格从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但它的马面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许多人纷纷穿上马面裙,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上,分享马面裙太出片了。为什么马面裙能够火遍全网?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种古老而陌生的服饰产生如此强烈的喜爱和认同? 其实,这背后有一个心理学的原因,那就是社会认同理论。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一下,马面裙如何影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行为。
01
—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是一种用来解释群体间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受到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的影响。社会认同理论由亨利·塔菲尔和约翰·特纳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发展,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一社会群体成员的知识和情感,它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也是个体与群体的联系方式。
社会认同由三个基本过程构成,分别是类化、认同和比较。
类化是指个体将自己和他人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别,如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
认同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具有所属社会类别的特征和价值,从而与内群体产生归属感和忠诚度。
比较是指个体评价自己所属的社会类别相对于其他社会类别的优劣、地位和声誉,从而形成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努力追求或维持一种积极的社会认同,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积极的社会认同主要来自于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之间进行的有利比较。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个体就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改变现状,如离开原来的群体、加入新的群体、改变群体间的关系等。
社会认同理论将认同分为两种水平,即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
个人认同是依据个人的独特素质而建构的认同,如性格、兴趣、能力等。
社会认同是依据社群成员资格而建构的认同,如民族、宗教、政治等。不同情境下,个人或社会认同可能更加突出或显著。
02
—
马面裙和社会认同
我们来看一下马面裙是如何与社会认同理论相关的。马面裙是一种中国古代女子穿着的裙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马面裙的风格是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但它的马面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马面裙不仅仅是一种服饰,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当我们穿上马面裙时,我们就是在表达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我们就是在展示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和特色。这就是社会认同理论中的认同过程,我们通过穿着马面裙来彰显我们所属的社会类别,并与之产生情感联系。
马面裙为什么能够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这与社会认同理论中的比较过程有关,我们通过比较自己所属的社会类别与其他社会类别的差异和优劣,来形成对自己群体的偏好和对其他群体的偏见。在当今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焦虑,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文化感到不自信或不满意。这时候,马面裙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象征,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和独特,它让我们感到了自豪和自信。这就是社会认同理论中的积极社会认同,我们通过穿着马面裙来提升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评价和尊重,并与之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通过社会认同理论,我们可以看到马面裙不仅仅是一种服饰,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能够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马面裙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和独特,也让我们展示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和特色。正如杨绛所说,文化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共鸣。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我们的文化,也应该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共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