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抄袭马面裙的高价裙装仍未下架,留学生义愤抗议: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被偷!
近日,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注意到了,迪奥抄袭、 迪奥马面裙等关键词轮番冲上热搜。
起源是法国品牌迪奥一款售价高达29000元的半身裙引发争议。其高度撞款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但迪奥却在产品介绍中称,裙子的款式是标志性的Dior廓形。
引起极大争议后,迪奥中国内地官网已下架这款半身裙,但海外官网依旧可以搜到此款产品。
Dior海外官网并未下架这款半身裙
据山东博物馆介绍,在明朝,各个阶层的女子都非常喜欢穿马面裙。制式简洁的明朝马面裙有着大而阔的裙摆,往往装饰有裙襕,其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动物类纹样,如龙凤,象征吉祥和美好姻缘;植物类纹样中,牡丹代表富贵、菊花代表益寿延年、莲花代表玉洁冰清,同时也是佛教的纹饰。
图源:山东博物馆
迪奥这明显的两片式、褶裥设计不就是咱们明朝马面裙的版型吗?!
此事也是让众多中国网友愤怒,网友评论说,这么严重的文化挪用行为,自称原创实属过分。为什么我们不保护自己的文化瑰宝?迪奥必须道歉!
为了给中国传统文化发声,7月23日,众多中国留学生在巴黎迪奥旗舰店附近,举着或穿着马面裙,手持停止文化挪用的标语,抗议迪奥的文化挪用行为。
请尊重我们的文化、停止文化挪用,留学生们用中英法三国语言喊话。同时,大家也对围观群众进行了科普。
法国留学生们制作的马面裙科普帖
众多海外华人、留学生群体也是纷纷行动起来,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发声。
当地时间7月23日,加拿大留学生在多伦多举行了汉服快闪活动。走在多伦多的街头,展示汉服,并向路人讲述迪奥文化挪用事件。
图源:@请给我来一份Lucas谢谢
活动参与者小红书博主@请给我来一份Lucas谢谢 写道:
在西方,其实第三世界国家被西方资本文化挪用真的很常见,但通常就没有下文了。我们能做什么?我们真的能改变任何事情吗?好像不能,但我为什么还是要站出来呢?
图源:@请给我来一份Lucas谢谢
是因为我要做些事情,我要向世界证明我的立场:我反对迪奥对汉族文化的挪用!我要争取我们的alliance,我们的声音是需要被听到的。这是我所学到的:永远不要吝啬自己的声音。
图源:@请给我来一份Lucas谢谢
在美国,小红书博主@予自在 等当地华人,也在加州抗议迪奥文化挪用行为。
文化抄袭与挪用
这次的马面裙事件并非孤例。
近些年来,类似的事件不间断地出现,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2020年,一些韩国人在推特上发起韩服挑战赛的活动,众多画师纷纷加入。他们还指责,中国人窃取韩服设计,称汉服起源于韩服。
汉服模仿韩服???真是天大的笑话!衣冠文物悉同中国,这才是韩服的历史!
2018年5月,在美国犹他州举办的高中生毕业舞会上,还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
女高中生Keziah在舞会上穿着传统中式旗袍,让她火了一把。
短短一周时间,她的推特成为了支持方与反对方唇枪舌辩的战场。
其中分享量最高的评论是我的文化不是你的礼服。
有网友表示,自己不会刻意去穿其他国家的传统服饰。
更有人直言,如果不是Chinese,就不要乱穿旗袍。
2019年,金·卡戴珊曾想为自家内衣品牌起名Kimono(意即和服),同样引起了日本网友的不满。
不久之后,歌手Kacey Musgraves因穿着越南传统服饰奥黛(Ao Dai)拍摄大胆出格的照片而被抨击。
在美妆界风行过的狐狸眼妆更是被批种族歧视。
这些事件由此也引发了大家对于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这个概念的热议。
文化挪用,意为将本不属于本地的异域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资源借用过来,从而对本地的文化形成影响,也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现象。
很多时候,大家会把它和文化剽窃进行挂钩。
这可能造成该文化的意义发生改变、让被挪用的一方感到不被尊重、破坏原先的经济生活、强化权力不对等、增加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等等。
要说到过度解读中国文化然后翻车的例子,那也可谓是数不胜数。
比如,在2018年一战成名的D&G。
在一则宣传视频中,一名亚裔模特夸张地用筷子来表演吃披萨、意面和甜卷,尽显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视频上线后,引爆了舆论炸弹,D&G被指责不尊重亚洲文化。
辱华事件舆论一再发酵后,杜嘉班纳的创始人和负责人才迟迟发布一段道歉视频,但对这个不走心的道歉,网友并不买账。
互联网并非没有记忆,品牌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拿出自己的诚意,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当地人的价值观和民族感情。
大国崛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早已不同往日,每一位中华儿女更加有了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不该含糊其辞。
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都应该行动起来,以身作则,捍卫中国文化,时刻表达着中国人的态度,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